什么是本命年?什么是太岁?2026年,这些生肖一定要注意!
(2) 點讚 (100) 閱讀
什么是本命年 中国先秦时期便已诞生干支纪年法,日常应用中分为十二地支的小轮回与六十甲子的大轮回。所谓“本命年”,正是在十二地支轮回里,恰逢与自身地支相同的年份。为方便记忆,坊间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对应,形成“十二生肖”,当遇到与自己生肖契合的年份,便意味着又一个轮回的开启——譬如马年出生者,逢2026丙午年,便是其本命年。 在传统民俗观念中,本命年常被视作不吉之年。《全唐文·众修北帝衙醮词》中便有记载:“臣窃恐天文宿曜,有临照之灾;本命行年,有刑妨之咎。仰祈真圣,特具修禳,虔罄丹诚,同申醮礼。” 文中提及,人们担忧本命年遭遇刑伤祸事,故而向北帝上香祈祷平安顺遂。民谚“太岁当头坐,无福便有过”,更直白道出了本命年的不祥寓意,因此民间也常将“本命年”称作“槛儿年”,喻指度过这一年如同迈过一道难关,人人皆盼能平安顺遂。而这一认知的由来,实则与“太岁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。 什么是太岁? 太岁,作为上古纪年之法,相传为天皇氏所创,最早称作“摄提”。汉时《春秋命历序》有载:“天地开辟,万物浑浑,无知无识。……定天之象,法地之仪,作干支以定日月度……” 足见干支纪年的悠久渊源。古人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两相配,构成六十干支,六十年一轮回,是为“六十甲子”。 “犯太岁”的说法及影响,源于自然神灵崇拜,后在道教中得以整合并盛行。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》论“守一”之道时提及:“能守一者,行万里,入军旅,涉大川,不须卜日择时,起工移徙,入新屋舍,皆不复按堪舆星历,而不避太岁太阴将军、月建煞耗之神,年命之忌,终不复值殃咎也。” 这表明东晋时,太岁神崇拜已存在,且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与信仰。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,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兴衰相伴,传统文化在其体系中留下诸多印记:最初由十二地支神、十二宫神、北斗星君执掌太岁吉凶;后在道教神系中,配合六十甲子,由斗姆元君辖下六十位神祗轮流值年,是为“六十甲子神”;明末清初,六十甲子神为六十太岁所取代,形成如今的六十太岁信仰,简称“太岁”。正如古言所云:“八卦九宫,五行六甲,阴阳刑杀,太岁将军,各镇方隅,永祛灾咎。” 《神枢经》有言:“太岁;人君之象,率领诸神,统正方位,翰运时序,总成岁功。” 太岁执掌当年凡间事务,审察人间善恶,司掌吉凶祸福。每个人一生需面对两位太岁:一是出生之年的“生年太岁”,主宰毕生健康与命运;二是逐年更替的“流年太岁”,掌控当年运势。 “拜太岁”的民俗传统由来已久,《全唐文·本命醮词》便是古人斋醮时祭告本命神的词章,人们于每年年初祭祀,祈求太岁降福。清代北京将“拜太岁”称为“顺星”,于正月初八举行,分庙祭与家祭两种:庙祭多前往白云观后土殿,春节期间往白云观进香曾是当时的盛事。遇灾荒之年,人们亦会祭祀太岁,《清史稿》记载:“岁旱祈雨,祗告天神、地祇、太岁。越七日,祭告社稷。三请不雨,始行大雩。凡告祀,不及配位从坛。” 那么,这位执掌当年运势的值年太岁,究竟是何方神祗? 文哲大将军 2026年为农历丙午年,值年太岁为文哲大将军,其干支组合为天干丙火配地支午火(对应生肖马)。这位丙午文哲大将军,原型是明代著名贤臣王缜,字文哲,亦是六十甲子神中执掌丙午年的太岁神。 王缜籍贯广东东莞,于弘治六年(1493年)考中进士,一生历经成化、弘治、正德、嘉靖四朝,仕途之中留下诸多“硬核”佳话,尽显贤臣风骨。 他曾以兵科给事中的身份出使安南(今越南)。安南国主为表敬意,不仅铺设华丽毡毯作为跪拜礼器,更奉上大量金银珠宝。王缜当场下令撤去毡毯,直言“吾天朝使臣,岂屈膝于外邦”,并严词拒绝所有财物,以铁骨铮铮的姿态维护了大国尊严。这一壮举震动朝野,时人皆赞其“不辱使命,气节凛然”。 任职云南右布政使期间,王缜深入核查屯田数量,重拳严惩侵占民田的贪官污吏,最终让“屯田之弊十去其七”;调任福建左布政使后,他又推行赋税改革,按百姓贫富分级摊派徭役,极大减轻了民众负担,史载“闽地百姓,欢声载道”,无不感念其仁政。 正德十四年(1519年),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,荆州、襄阳一带人心惶惶。时任副都御史的王缜临危不乱,一面迅速组织军民修筑防御工事,一面亲向百姓晓谕“贼势虽盛,吾等众志成城必能破之”。他的镇定与部署,成功使当地免遭战乱波及,百姓皆称颂“文哲公为吾辈长城”。 本命年如何化解太岁? 因太岁的影响遍及生活诸多方面,古人早已摸索出各类应对之法。《梁书》记载,西域龟兹等国的国王,会乘坐金床处理政务,且金床位置需随当年太岁方位调整,与王后并坐接待宾客——这相当于通过“调整工位”来顺应太岁气场。但这种方式对普通人而言并不现实,自然难以效仿。 那么在华夏民俗中,寻常百姓是如何化解太岁影响的呢? 1. 拜太岁:每逢年末岁初,便有大批信众前往道观拜太岁,祈求值年太岁庇佑,顺遂安康。多数道观都会举办专门的科仪法事,为信众提供祈福渠道。明清两代,太岁更是官方祭祀的重要神祇,设有专门的太岁坛(位于先农坛内),“于太岁坛每岁于立春大祫用事正祀某甲太岁之神”。即便后来朝廷精简诸神祭祀,太岁之祭也始终未被废除,清《钦定日下旧闻考》便载:“礼官议天神地祗旣从祀南北郊仲秋,不宜复有神祗坛之祭。罢之,而太岁之祭如。” 足见其尊崇地位。 2. 请太岁符:求请太岁符是民间最常用、最易接触的化解方式,便捷又实用。在道教信仰体系中,犯太岁之年佩戴太岁符,可助力增强自身运势,消解灾祸。南北朝道教经典《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》中,便已有佩戴“中央太黄万始玉符”化解太岁的记载,后经长期传承与体系化完善,逐渐形成了六十甲子太岁符的完整体系。 太岁符多由专业道长手工绘制,融入了自身修为与祈福能量,用法主要有两种:一是随身携带,可放入钱包、夹在不透明手机壳内;二是若不便随身(如孩童年幼怕遗失损坏),可直接压在枕头下方,即“避太岁”与“压太岁”之意。 太岁文化及太岁符民俗,承载着人们对平安顺遂的永恒向往,蕴含着“尽人事听天命”的生活哲学。它既是对太岁星君的敬畏与祈请,盼其化解岁煞、减少生活波折;也是一种自我约束与提醒,让人们在“太岁当头”之年谨言慎行、广结善缘。 

